篮球比分,篮球比分网

您目前的位置: 篮球比分,篮球比分网» 五年成就» 砥砺奋进的五年之科研篇:成果缤纷助推办学实力提升

砥砺奋进的五年之科研篇:成果缤纷助推办学实力提升

    五年来,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工作,充分发挥科研在学校实力提升中的重要作用,为学校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取得了一批令全校师生振奋的成绩——

 

    2012年,“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实现学校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零的突破。

 

    2013年,学校与辽宁聚龙金融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国家金融安全及系统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揭牌,成为我国金融设备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4年,先进煤焦化及煤资源高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获批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

 

    2015年,学校技术转移中心被确定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学校牵头的“辽宁镁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省协同创新中心;学校与鞍钢合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6年,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基金项目经费首次突破千万元;“邵安林院士工作站”设置并授牌。

 

    2017年,学校成功入选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入选省重点建设“一流学科”;学校首次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上发表学术论文;学校牵头的“辽宁省冶金产业校企联盟”成立。

 

    2018年,由学校主办的主题为“能源材料与绿色化学”新型功能材料国际会议在鞍召开。

    2019年,学校与奥克股份集团合作的“年产1000吨耐高温无色透明聚酰亚胺材料全产业链项目”顺利奠基。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构建优势特色学科体系

 

    学校始终坚持学科建设龙头地位不动摇,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建设重点,切实将学科做优做大做强做出特色,构建了以优势特色学科为龙头、以基础学科为支撑、以应用学科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已基本形成以冶金、材料(耐火)、化工(煤化工-焦化)、矿业、金融自动化等优势特色学科为龙头的学科体系。

 

    积极引导学科进行资源整合和方向凝炼,扶持和推进不同学科交叉融合汇聚,形成新的优势方向,重点推进钢铁冶金学科群、化学化工学科群、金融装备学科群、镁资源学科群、采矿选矿学科群等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近五年,学校连续被评为“全国冶金高校学科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和“辽宁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目前,学校正重点培育化学工程与技术和冶金工程两大学科,并冲击国家一流特色学科。

 

     搭建“四大高端科技平台”,推进科技平台内涵建设

 

    学校在特色优势学科群建设基础上,确立优先发展“煤”“镁”“矿山”“金融”为代表的“四大高端科技平台”。五年来,学校累计投入178万元,评审批准省级各类科研平台开放课题55项。牵头组建辽宁省冶金产业校企联盟,与鞍钢矿山公司合作共建“邵安林院士专家工作站”,与海城市峰驰耐火材料总公司(峰驰集团)合作共建“镁建材研究院”,与鞍钢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智能制造技术联合研究院”。创建科研平台15个、新增省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产业技术研究院1个、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省冶金设备及过程控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平台被认定为“鞍山冶金矿山装备产业集群”、“鞍山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鞍山煤焦油深加工产业集群”、“鞍山光电产业集群”、“大石桥镁产品及深加工产业集群”等协同创新基地。

 

    这些科技平台的建立与获批,大大提升了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力。以“四大科技平台”为例,先进煤焦化辽宁省重大科技平台开发出的煤焦油产品深加工技术、煤基新型炭材料制备技术等,已进行成果转化,并研究攻克低成本炼焦煤资源有效利用、高强度大型高炉焦炭质量控制、高性能煤基针状焦制备稳定性等关键技术。辽宁镁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平台致力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技术优势,为辽宁企业提供科技服务200多项,创造产值近百亿元,成为支撑省菱镁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金融安全与系统装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发展多国现金鉴伪技术、数字图像识别技术、金融自动化控制技术与装备等,加速了金融装备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辽宁绿色矿山科技平台,依托辽宁矿山资源优势,开展以鞍钢矿山为依托,辐射鞍山和本溪地区、面向全国的产学研一体化研究,加速矿业工程领域相关产业新技术新工艺研发成果转化。

 

    以提升科研能力为目标,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产出

 

    学校加大科研投入,设立校科研专项基金和青年教师专项基金,与省科技厅共同设立“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科技大学联合基金”。学校通过举办“煤和生物质清洁利用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交流,鼓励和选派教师到国外高校做访问学者或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广泛开展与高校和企业的科研合作,组建科研团队定期到企业进行技术交流,举办重点项目或成果推介会,为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创造条件。与此同时,学校就基金项目申报、专利申请等工作进行专项促进,例如:围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学校每年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和开展基金申请书提前评审等工作,使基金申请书的撰写质量明显提高。

 

    2014年以来,学校申请各类科技项目1980余项,获批省科技厅、教育厅等省市级项目630余项,其中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1项(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类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子课题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0项。学校有10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或国内领先水平。发表学术论文4000余篇, 其中中文核心期刊论文906篇、收录类高水平论文1800篇,实现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上发表论文零的突破。申请专利1028件、授权专利672件;获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100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工程爆破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冶金科技一等奖、市科技进步特等奖等政府奖励85项。

 

    加强“政产学研用”合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五年来,学校通过“政产学研用”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在履行“服务社会”职能方面成效显著。学校与鞍山市高新区管委会共建“辽宁(鞍山)激光科技产业园”,与鞍山市铁西经济开发区、与岫岩县政府、汤岗子新城、营口市政府等签定战略合作协议,启动“智慧鞍山建设总体框架”和“智慧产业”2个项目。学校先后与河北钢铁集团、鞍钢集团签定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与中国三冶集团、中冶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几十家企业签定技术合同1104个。

 

    2017年,学校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自身优势,深化“双鞍”融合、加强校地合作,提升学校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与鞍钢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海工钢国家重点实验室发挥各自优势,各自出资100万设立了辽宁科技大学—海工钢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基金。

 

    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依托,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学校加强对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充分发挥其企业孵化和技术转移优势。目前,科技园已拥有综合孵化器、菱镁新材料孵化器、海外学子创业园孵化器、金融机具专项孵化器、台安分园孵化器、辽科大(天津)科学研究院孵化器、辽宁科大万泓科技园孵化器等7处,孵化用房总面积24864平方米,主园区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2015年被认定为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17年被认定为首批省级众创空间。在科技成果转化进程中,辽科大始终走在全省高校的前列,2017年位居省属高校首位,2019年入围“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百强”,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重大突破。

 

    五年来,科技园创办科技型企业41家,其中大学生创业企业22家;在园企业63家,累计毕业企业55家,学校参股企业17家,扶持大学生创业投入资金26.5万元,打造众创空间4200平方米,累计促进技术转移项目451项,累计促进技术转移成交金额1.92亿元,园区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7.17亿元。培育上市公司7家,已上市3家:聚龙股份有限公司(300202)、中环辽宁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832235)、辽宁普天数码有限公司(832934);孵化小巨人企业3家:鞍山小巨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鞍山市鑫福惠实验设备有限公司、辽宁科大中驰镁建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技术转移,为全省企业提供科技成果80余项。学校与聚龙集团在科研平台、科研团队等方面合作非常紧密,成为全省校企合作的成功范例,被省科技厅称为“科大—聚龙模式”。如今校企在深化金融领域合作基础上,又开拓了生态农业、绿色建材等领域合作。积极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发展,与奥克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的“耐高温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膜)材料项目”是近年来我省高校最大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预计总投资额达到4亿元。项目立足高性能聚酰亚胺(膜)及其单体材料的创新成套工程化技术成果,依靠科技创新、创造卓越价值。建成投产后,将年产CPI单体360吨,实现销售收入成果10亿元。同时学校注重与大中型企业的沟通联系,与巨能特钢、中原特钢、中天钢铁、宝钢、长城特钢、邢钢、中航上大等企业就共建博士后工作站,开展转炉高拉碳、电渣炉改造、低成本炼铁技术、气氛保护浇注、导电结晶器研制、电渣工艺优化等方面的广泛深入合作。 (刘国良 刘楚威 刘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