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品牌实时动态
“舒静伟教授”和他的56名乡村学生
时间:2019-07-16  来源:  点击:

  “教育扶贫是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培养好下一代是改变贫困地区面貌的有效途径。我要尽我所能,把知识传授给那些渴求知识的山里娃,让他们能够改变命运,摆脱贫穷。”自从被派到建昌县巴什罕乡邹杖子村担任乡长助理之后,辽宁科技大学副教授舒静伟就将满腔热情献给了贫困乡村,不仅扛起了村里脱贫攻坚的大旗,还义务当起了支教老师,免费为全乡56名留守儿童讲英语。

  舒静伟是辽宁科技大学的副教授,主讲英语。出身农民家庭的舒静伟,赶过牛、种过地,对农村有着特殊的情感。正是怀揣着这份对乡土深沉的爱,2018年,当听说学校要选派干部到贫困山村进行帮扶工作时,他立即报了名,2018年3月14日正式到邹杖子村报到。本来,带着组织重托、脱贫攻坚使命进村的舒静伟,是抱着“带领乡亲脱贫”的目的而来,而在实际工作中,他除了为村里争取政策、资金、产业项目之外,更关注贫困户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

  在一次走访贫困户时,舒静伟认识了一个特殊的女孩聂竞仪。聂竞仪的父母均患有重病,哥哥也患有罕见的神经性纤维瘤。虽然家境贫寒,但聂竞仪学习非常刻苦,每次考试都是全班第一。舒静伟被这个困境中依然勤奋向上的孩子感动了。“我真实地感受到了贫穷给孩子带来的不幸,但也看到了孩子的努力给家庭带来的希望。”聂竞仪的境遇,引起了舒静伟的思考,“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希望。一代贫,不能代代贫,只有扶起脱贫的志气、挺起脱贫的腰板,才能真正激发出持久的脱贫致富动力。”从那时起,舒静伟就萌生了给留守孩子们上英语课的想法。

  舒静伟的提议,得到了乡里领导和村干部的大力支持,在乡里的动员下,最终有56名留守儿童成了舒静伟的学生,最小的孩子小学四年级,最大的已经读初中。2018年7月份,舒静伟在村部“开堂授课”。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讲授英语知识,弥补孩子们自身学习的不足,舒静伟专门为孩子们编写了有针对性的教材,并配合“新概念英语”教材给学生上课。每次正式上课时间两个小时,课前和课后又各有半个小时的时间进行口语交流和学习检查。舒静伟讲课的频次也比较高,平均夏季每周三次、冬季每周两次,每次课他都要批改作业和考核检查。经常是上完了课,送走最后一个孩子,乡里食堂早就没饭了。就算是夜里回到住地,他也闲不下来,在微信群里发讲课录音、图片等内容,与家长还有孩子们在群里沟通,答疑解惑。累计下来,他为孩子们讲课的次数已经达到100多次。有些在建昌城里就读的学生没法到村里来学习,舒静伟就在微信群里讲解,他的微信群里,家长多达100多人。每次上课时,孩子们都是排着长队。最初,舒静伟是在村委会给孩子们讲课,后来他为村里争取了一个电褥子生产扶贫项目,又在村小学协调了一间教室讲课,从没有间断。

  舒静伟教的孩子,基本都是留守儿童,很多家长疏于管理,这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特别是“志”的成长。舒静伟就经常对孩子和家长们进行“扶志”教育,用历史故事或身边人物感染和鼓励孩子。在2018年9月14日的晚间课堂上,他还专门邀请了中科院苏州纳米研究所博士胡永旭来给学生们作讲座,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因为胡永旭就是从巴什罕乡天增隆村走出去的“秀才”。“胡永旭本身就是巴什罕乡人,是天增隆村的,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在辽宁科技大学读的,是我的学生,我觉得由他来言传身教,更好一些。”舒静伟告诉记者,在讲课之前,胡永旭还很紧张,不知道讲什么,舒静伟就告诉他,就讲自己怎么从农村走出去,怎么样学习一直到博士。讲着讲着,胡永旭越讲状态越好,而去听课的村民、孩子家长还有村干部,很多人都认识胡永旭,这样以身边的典型例子鼓舞并引领身边人,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我不怎么关注他们的成绩,而是关注他们能力的提高。”舒静伟告诉记者,他利用的是情景模式教学,教给孩子们应时应景对话,纠正他们的口语发音,教他们句式、语法,都是按照“语言”来教,而不是“学科”来教,“孩子们会说了,自然就会写了。”舒静伟说。虽然他并不关注孩子们的成绩,但在去年寒假期末考试时,有10多个孩子英语都考了1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