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比分,篮球比分网

桃李芬芳

科研路上只有“千锤百炼”

发布时间:2017-10-09    浏览次数:次    来源:本站原创   

  

  当记者请他们展示一下研究成果时,化学工程学院能源化学工程2014班的卢鲸名拿出了一个白色半透明的塑料容器,容器里面是一小撮黑色粉末,“就是这个了!”卢鲸名晃动了一下里面的粉末递到了记者手中。相比较其他一些十分直观的机械发明,这些化学粉末看起来很有些“不起眼”。可就是这些普通的粉末折腾了眼前这几个大学生将近一年半的时间,也让他们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

  这些黑色粉末是一种新型催化材料,是由化工学院新能源功能材料课题组的负责人陈星星教授、工程训练中心黄新宁老师指导,化工学院学生何丙才、王俊、卢振杰、刘慧敏、卢鲸名、朱道联设计研制出来的,学名叫“一锅法制备钴/四氧化三钴与氮掺杂石墨烯复合的双功能氧反应电催化材料”。该项目获得了学校第二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的学术论文一等奖,在第十三届“挑战杯”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特等奖,并且后续成功获得第十五届“挑战杯”国家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指导教师陈星星也因此被授予省级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别看制备成功后心里都挺美的,一开始的时候我们都不知该从哪里着手。”能化2014班王俊说,“经过四处寻找相关资料的种种碰壁,反反复复查阅资料的积累,加上陈星星老师让人豁然开朗的指点,这才算有了明确的实验路线。”

  话说陈星星教授“那可不是盖的”,在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留德从事研究工作14年,其研究方向主要为绿色能源转换存储系统相关的新功能电催化材料的制备、研发和应用以及对于氧还原和水解析氧电催化反应的基础研究,这次科研题目便是陈老师提出的,为整个团队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科研方向。

  据了解,整个团队在实验前的理论准备工作就近半年之久,用来作为参考的资料多数是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的各类学术论文,全篇的英文叙述为寻找科研的突破口和专业知识的累积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对此,卢鲸名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虽然一开始有点儿生疏,接触多了也就慢慢熟练了,不同论文里的专业英语看了一遍又一遍,自然而然就能看明白。之后不断地重复试验才是真正的煎熬。”

  制备原材料、测试产品性能、结合软件处理实验数据、检验产品稳定性,繁杂的实验步骤在实验室里无限循环……超过大半年的时间里,他们一直在重复同一个实验,单是听起来就觉得枯燥。

  “唉,又失败了。”经过几小时漫长的等待之后,最新制备出来的样品没能通过稳定性的检验。“我们重新再来一次吧。” 能化2014班的何丙才苦笑着对身旁已经对失败习以为常的几个人说。大家直了直腰,又开始了新一次的“循环”。

  由于该科研项目是要制备一种高效双功能电催化材料,对样品的催化效果和反应前后的稳定性有着严格的要求,不但实验操作和仪器参数要细致入微,在最后的稳定性检测中也马虎不得,经常要等待10个小时以上,有时甚至要用3天时间来确定催化剂的化学性质是否发生了改变。“一开始失败之后会有一些泄气,甚至烦躁。但我们还需要继续,到后来大家对失败已经习以为常了,我们都相信一直做下去,总有一次会成功!因为很多科研成果都是经过无数次实验的千锤百炼之后才得到的。”能源化学工程2015班的卢振杰说。

  “我们的项目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坚持不懈,老师们的教导和帮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被问到成功的原因时何丙才说。“陈老师平易近人,交流起来没有代沟,这让我们更容易接受老师的观点。”何丙才接着说,“除此,我们还得到了其他很多老师的帮助,比如黄新宁老师是我们实验顺利展开的坚实后盾,仪器和药品出现任何问题,黄老师都会及时给予帮助和解决;新能源功能材料课题组的重要合作伙伴——新疆大学的王涛老师对我们实验样品的各类表征提供了帮助。”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由前期实验结果整理成的学术论文已成功发表在国际期刊Electroanalysis上(SCI 2区收录)。 更让他们期待的是,相关实验取得了连续的进展,后续工作也已经整理成三篇学术论文,正在审稿和准备提交SCI收录的国际期刊。(贾献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