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比分,篮球比分网

当前位置: 篮球比分,篮球比分网» 学习新思想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资源
点击数:次  加入时间:2019-12-17   贵州日报  

 贵州是我国西南与中原关系的重要连环,是关乎国家长治久安、长远发展和长期繁荣的战略要地。因此,自从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国版图框架形成以来,贵州的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一直是国家和贵州的大事。贵州多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作为与当代实践,成效均十分突出,堪称我国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典范,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资源。

 贵州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

 贵州的历史,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段无“心”之“和”的历史,加一段有“心”之“和”的历史。

 无“心”之“和”的历史,是贵州省成立之前。贵州多民族和谐共生的历史文化变迁,是从边地向中心地逐渐推进,所形成的形态与格局。于是,有夜郎、鰼国、且兰国等古代方国和部落共存。这种格局,发展到唐宋元明时期,表现为若干土司政权与中央政权分享贵州之地的治权。

 有“心”之“和”的历史,是贵州省成立后。贵州始有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空间和发于中心空间的策动力。从此,贵州进入了整体化、结构化的时代,多民族和谐共生的历史文化演进模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贵州多民族历史文化的多样性,是中华历史文化整体性条件下的多样性,是多民族主动适应贵州生境特点的思想智慧引领下的多样性。它映射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层面,尤其是民俗层面,都贯穿着丰富的共性内容,并以共性内容为基线进行差异化演进。

 贵州历史文化演进的原动力是“合”。大体上说,它有五个叠层,反映出贵州各民族对中国历史演进的全息映射。第一层,应是由百濮、氐羌、苗瑶、百越等族系的先民缔造的,且大体上从今贵州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向黔中地区逐渐铺设进来,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基质板块,体现的是“聚合”。第二层,应是巴、蜀、楚、滇、桂等生产力相对先进区域传入的文化,体现的是“契合”,是生产力的技术性高差促成的乘势流动。第三层,应是秦汉到宋元时期的文化沉积,体现的是“磨合”,是国家战略实施形成的带动。第四层,应是明清时期的文化沉积,是中原皇家为消除贵州区域的土司统治,完成国家治理体系植入和正常运作,采取军事行动带动政治进程,促进包括贵州在内的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社会,跟国家秩序建立深度依存关系,体现的是“整合”,是国家战略与民族或区域命运的互动。第五层,应是走出封建时代后形成的文化,体现的是“融合”,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全面引领和全力驱动。贵州历史文化的这一结构与机理,注定它具有以国家意志为向心力的内在基质,具有自觉簇拥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质愿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是贵州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最快、结构最牢的历史时段。具体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是解放初,党和政府为了加快促进少数民族进步,充分体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政治主张,在民族人口比例较大地区,先后成立一批“民族自治区”。随着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名情况的深入了解,到1956年前后,又在“民族自治区”或“民族自治乡”的基础上,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县。这些重大举措,极大地激发了贵州各民族拥护共产党、建设新中国的热情,使得历史上长期受压迫和受歧视的少数民族,很快走出了历史阴影、获得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二是结束“文化大革命”后,恢复民族干部名誉。这些举措温暖了少数民族干部的心,也温暖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心,进一步巩固了少数民族追随共产党和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感情基础。三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发起的民族识别工作。依据少数民族人口比例的变化,相继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县和民族乡,极大地扩大了民族优惠政策受惠面,增强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感情基础。四是“多彩贵州”文化品牌打造。经过十多年的以“彩”为根本价值取向的民族文化产品与服务创作、生产和推送,贵州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变现力空前增强,进行了文化本底的全面发掘、文化传承创新的全力实践,自觉地簇拥在贵州历史文化整体性和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整体性的时代范畴里面,“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贵州铸牢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验

 贵州至今已经牢固形成的非常切合时代要求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经验主要有如下四条。

 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上的根本纽带,是文化的共性内容。“同”是解决“合”与“和”必要基础。无论是秉持文明冲突论,还是秉持文明互鉴论,文明时代的民族对话,都是说服更胜于征服,信服更胜于说服。因此,文化的共同内容,必须具有包含各民族利益的宏观范畴,必须具有能够汇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智慧的理论体系,必须具有保障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恒常进行的全体系协同的体制机制。

 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感情的根本基础,是血缘的交互影响深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到民间,落实到世俗层面,还是家的概念;适用的道理,还是家的道理,是“亲疏关系”,而不是“契约关系”。

 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高物质生产消费的依存度,是构建基于规则的秩序和“相互离不开”的关键基础。随着生存与发展条件的变化,基于规则的秩序,比基于情感的秩序更加牢靠和更加长久。应当从实现国家战略和优化少数民族生计模式的角度,规划民族地区的空间功能,助推少数民族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用“国家资源”的范畴和视界,将各民族的文化遗产纳入国家文化资源的体系之中,为各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懂得历史,必须善于应用历史智慧和借助历史动能。大道成于有德,大功成于有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须“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版权所有:辽宁科技大学    地址:辽宁省鞍山市立山区千山中路189号